.









LATEST INFO of JESSICA
**Hong Kong
ViuTV原創劇《極度俏郎君》 featuring 宣萱、姜皓文、張慧儀以及ERROR四子 broadcast on April 17, 2023 @ 9:30pm. Monday through Friday *EVERYDAY* *B-net  



OFFENSIVE/INAPPROPRIATE STATEMENTS, MESSAGES CONCERNING BT or
DOWNLOADING A WHOLE SERIES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.
Please post your message either in English or Chinese only.


.
Start a New Topic 
Author
Comment
View Entire Thread
News 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

Good Take: 新晉香港導演的澳門驚悚故事



《Good Take》是由五個單元故事組成的短片系列,也是香港電影新生代導演的創作。這五個關於澳門的故事,在我觀影感覺中有些壓抑和陰暗。這似乎有別於之前我所觀看過的其他短片,它們中許多有著明媚的色調,或冷不防出一個冷幽默,或有一個溫暖的結尾。《Good Take》的導演顯然不想這麼處理,這讓我看完電影後,有了更多的疑問和好奇。

這次訪問是在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前夕進行的,故事、短片、香港電影、電影市場、出路…成為了我和《Good Take》三位導演曾國祥、楊龍澄、黃進對話中的關鍵詞。採訪中他們三位自己都聊開了,並告訴我面對現在這樣的環境,他們之間都會相互幫忙。那一刻我覺得影片中沒有的溫暖,其實在現實中還有。

想到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《雙城記》的開篇寫道:“那是最美好的時代,那是最糟糕的時代;那是智慧的年頭,那是愚昧的念頭;那是信仰的時期,那是懷疑的時期;那是光明的季節,那是黑暗的季節;那是希望的春天,那是失望的冬天;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,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…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。說它好,是高級的;說它不好,也是最高級的。”想說一聲:香港電影,good take,good luck。

【左起 受訪人:曾國祥(簡稱”曾“) 楊龍澄(簡稱”楊“) 黃進(簡稱”黃“)】
Good Take:澳門故事

南:三位導演多謝你們接受南早中文網的訪問,能不能先說一下你們各自的故事是怎麼構思出來的,為什麼起這個題目?

曾:一開始這個project是我爸爸(曾志偉)想找一班年輕導演拍故事,問我有沒有興趣,我本身也想拍這樣故事。於是就上網找資料,後來找到一個和這個故事類似的,講兩個差人前後腳到一座大廈,其實這座大廈已經廢棄了很多年了。其中一個差人消失了。有關水泥的情節是自己加入去的,原本的故事中沒有。因為故事是講水泥埋屍,所以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水泥。

(曾國祥導演的《水泥》劇照 )

南:所以我看了後從頭到尾都覺得很嚇人。想問一下最後一個場景是怎麼想出來的?(編者按,《水泥》最後一個場景是第二個差人聽到熟悉的電話鈴聲,回頭好像看到失蹤的第一個差人,還有那對消失的母女。)

(曾國祥導演的《水泥》劇照 )

曾:這是一個open ending, 我一點都沒意思來解釋這個場景,以前都有片玩這樣的手法,如區志剛拍的片,都有一些這樣的模棱兩可的open ending,我特意讓大家猜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
南:那是否可以透露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楊:電影是個魔術來的嘛,魔術怎麼說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
南:那就被大家猜。那楊生,請你講講你的那個故事。

(楊龍澄導演的《不一定》劇照)

楊:這原本是我一本我很中意的小說中的一段抽出來的。

南:可以問一下是什麼小說嗎?

楊:《20000 Streets Under the Sky》。那改著改著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。為什麼叫《不一定》其實片開頭就講了,所有事都不一定,裡面的壞人最壞的,都不是很壞,其實最壞的是這個世界,他們只不過在這個世界、這個圈子裡面生存。說到女主角,也就是應采兒這個角色,有誰說女人不可以貪錢,她有這個質素、又很厲害,我覺得沒所謂,為什麼她不可以做呢?

南:她其實有其他選擇啊。

楊:但她選擇做這個。其實在一開始就有個片段,可以看出她是個很貪錢的人。

南:哪個場景?

楊:電車上,她說澳門好靚啊,還有聽到朋友說有人拿三億出來向她求婚但拒絕了,女主角驚訝地說三億都拒絕了。可以看出,她是個一個貪錢的人。

南:我可不可說這個女生很naïve, 因為別人可能只不過隨口說說而已,她竟然真的信了。

楊:不是,是有野心,來到澳門做事情就是有野心。

南:那麼黃生你的故事呢?



(黃進導演的《Good Take》劇照)

黃:本身這是個很原創的short film, 我很中意這個(短片)的形式。拍了長片之後,我發覺一件事,就是對著片子的時間少一點,自己就不會陷入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。你如果對著長片,寫劇本寫了一年,籌備半年,拍幾個月,再剪後期…你的判斷會錯的。就好像你對著一個人太長,你的判斷會錯的。就會很不客觀。短片的好處就是,週期短,你在對這個片子新鮮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,你還保持著passion, 做完短片的時候,你看它覺得你還是愛它的,可能長片做到後面已經人已經懶了。我很想拍短片,這次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我是個非常新、非常沒經驗的導演,非常想做一個符合短片格式的練習。

南:Good Take這個名字是怎麼想出來的?

黃:其實名字沒什麼特別,盧海鵬飾演的主角是一個演員。我想說的是,我們一直看到的都是一些成功的人,不斷歌頌成功的人。但社會上有99%的,和他們一樣努力、一樣有才華,或者為自己的專業花盡一生的心力,但可能沒成功者的運氣,他們付出的努力和修為都是很值得致敬的。我不想跟大家說,你努力一定會成功的,這些是虛幻的錯誤。你都會有99%的可能不成功,但我想對這些人說,我依然還向你們致敬。因為你們的努力、堅毅和執著。

南:那整個故事和澳門的關係?

黃:其實沒有太大關係的。只因澳門是比較吸引人的地方,如果在香港拍,會現實很多,因為始終都是我自己的地方。但澳門是一個我熟悉的文化,一個相似的時空底下,但又不是我出生的地方,就有稍稍的疏離感。
「哩度係澳門,講咩理想?」

南:你們三個故事都是在澳門拍的?

曾、楊、黃:對。

南:對澳門有什麼感覺?

曾:感覺澳門舊的東西保存得好過香港,在澳門最中意的就是走舊區,所以拍的時候會盡量找一些舊的建築來拍。

楊:我經常去澳門,因為家裡人在那邊。對這個地方很不陌生,所以我將片子拍成黑白,因為我不想太熟那個地方。我記得我拍片的四個晚上都有去賭錢,因為睡不著覺。拍的時候一直輸錢,拍完戲後,又把錢贏回來。

南:Derek你在《Good Take》中有句台詞,“哩度係澳門啊,你同我講咩理想?”為什麼你們覺得澳門和理想沒關係?



(黃進導演的《Good Take》劇照)

黃:澳門和香港很相似的,但作為香港人,我覺得澳門比香港更壓抑。因為整個經濟結構都傾向賭業,那就變成你不在賭業,在其他行業發展都很困難。

南:所以我覺得整個故事調子比較“暗”。

曾:我之前都跟你一樣的想法,但自從和一個澳門朋友傾之後,他們覺得你們的想法都是錯的。因為之前葡萄牙人管他們的時候,他們真的衰到不堪的,以前真的是二等公民。現在回歸了中國政府之後,他們覺得自己最起碼有基本的地位,做回自己地方的人,他們不再會被一幫葡萄牙人管死,他們覺得自己現在很幸福。他們覺得你們一直在想我們沒有言論自由,你們沒有經歷過之前他們被葡萄牙人管的時候。

南:那他是什麼階層的人?

曾:中產。

楊:我認識的一些澳門人都這麼想。現在澳門要變成東方的拉斯維加斯,那就走這條路,社會在進步嘛。

黃:我接觸的年輕人比較似我的想法的。因為之前的社會,他們接觸的時候還不懂事,現在對他們來說多些路數(途徑)。

南:我覺得整套戲少了點暖的感覺。

曾:沒有是對的。

黃:我覺得都挺溫暖的。裡面每個人的連接,都很溫暖。

楊:本來我有一個鏡頭,最後被拿走了。如果保留下,會有少少溫暖。也就是李璨琛(男主角的扮演者)最後出來,坐著輪椅,但繼續蒲(夜店)。

(楊龍澄導演的《不一定》劇照)

南:為什麼要拿走這個鏡頭?

楊:因為他們覺得太長了。

南:之前拍的時候,整個系列叫《澳門街》,一共有7個故事,現在變成《good take》上映,為什麼要拿走另外2個?

曾:拿走的2個還在的,現在除了《Good Take1》,將拿走的兩個故事加上兩個新的,變成《Good take2》。《Good take1》上映後,就會有《Good take2》。

「香港電影係我嘅根」

南:現在我們講下在香港拍短片和長片,在香港拍短片是不是很困難?

黃:拍就不困難,找院線上映就比較困難。

曾:所以我們做這個系列,讓一班新導演可以試到短片。

南:4月3日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,好多提名演員等都是寫老面孔。好像香港電影產業已經沒多少創意了。你們三位覺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?

楊:對啊,但沒有辦法。

黃:都有些新導演出來的。

南:但我覺得很多Crew, 演員都會北上內地揾錢。

楊:不可以說是上“內地揾錢”,是內地的資源、資金、故事、人才每一樣都多過香港。這十年,我上內地拍戲,看到內地的資源都超過香港,從現場到後期到製作每一件事都比我們更加專業了,比我們更加認真了。

南:那兩邊的拍戲有什麼不同?

楊:要講國語。

南:還有呢?

楊:從 professional 角度上來說分開來看所有,我負責什麼什麼(很清楚)。我有一次在內地拍戲,電機發生爆炸,我不知道,坐在monitor看到那邊看到怎麼有煙出來。監製在旁邊說電機爆炸,快走,他好有經驗。但我不知道還坐在那邊,抬頭看到周圍都沒人了,整個廠都沒人了。之後有一個民工,突然出來,不知拿出什麼“啪啦啪啦“將火熄滅。之後,我有訪問他,你為什麼冒著生命危險來滅火,因為隨時會爆炸。他說這是我的責任,之後就走了。

南:你講的都是技術性的不同,那麼題材呢?會不會在中國內地拍戲的題材選擇更敏感些?

楊:中國內地不是一夜之間這樣,它一直都這樣。那你要在內地拍戲,就要守內地的規矩。比如在美國,你說謝謝要說,Thank you。 那你在內地的體制下做事搵錢,是不是要守他們的規矩呢?

南:香港回歸中國之後,香港電影人可以用內地的資源做到什麼幫助整個產業?

曾:沒有什麼辦法。因為合拍片現在沒有人看,香港人不想看,內地人也不想看。其實合拍片不一定是香港電影的出路,現在反而拍一些本土題材的電影,香港人才會喜歡看。但內地人也不喜歡看這些。

南:那這是不是一個困境,不拍本土就會失去特色,只拍本土就會失去市場。

曾:我們剛剛也有討論這個問題,我不覺得拍本土電影會失去外面的觀眾。你一定要拍你本土特色,外面的人才會需要你香港電影。你不拍你特色的話,我為什麼還要看你香港電影。我覺得大家的眼光要放遠一點。不一定說你拍本土的,就一定只是香港人能看懂的,其他地方的人就看不懂,這個大家觀念的問題。

黃:為什麼外面的人要看香港的電影,其實武打是一個例子,全世界的武打都拍不過香港的武打。但我們不能單單只有武打,還要找什麼是香港自己特色的。另外一個例子是韓國電影近十年的發展,他們拍得片子是具有韓國特色的,其他地方拍不出來的。你說他們用很新的技術也不是,而是一個創作思維,其實香港電影都應該朝這個方向走的,不是自娛自樂,而是要想我們有什麼特色其他地方做不到的,那外面世界才會需要你。

南:最後一個問題,請你們三位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和香港電影的關係。

曾:香港電影係我食嘅一碗飯。

楊:一份子。

黃:哩個係我嘅根,上面我不知會種咩出來,但根係不变。

相關信息:

Good Take 預告片

http://www.nanzaozhinan.com/tc/ming-ren/23429/good-take-xin-jin-xiang-gang-dao-yan-de-ao-men-jing-song-gu-shi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News from The Standnew

Good Take — 又重新愛上了港產

2016/4/12 — 6:10



《十年》勇奪最佳電影,一顯電影人的風骨。一部電影,照出人生百態,還令人頓時想起:在戲院上映的,原來,還有一種由短片組成的電影。

除了《十年》,也許還有之前的《重口味》,除此以外,香港人卻再也想不起,還有短片集真正上映過。今天,還有香港人會掏腰包,進戲院,只為了看幾部「短片」嗎?大家都要百幾分鐘連續不斷的刺激、驚嚇、浪漫,哪還有人願意去戲院看短片?因此,《十年》由新人執導,小本拍攝,短片出陣,以這種牌面,口碑票房,竟然還能雙雙齊收,場場爆滿,反映的,正是時代極深極深的抑壓。


水泥活埋 喜宴温馨

見《十年》勢如破竹,於是,聰明的發行商,看準了機會,馬上又推出另一部由短片湊合而成的電影。這部電影叫《Good take》,由五個短篇單元組成,片名便是當中其中一個單元。和《十年》一樣,電影由五個新晉導演操刀。《Good Take》中的五部短片,其實都來自3年前,在澳門的亞太影展中,首映過的《澳門街》,可惜電影一直沒有機會公映。

《Good Take》由曾志偉監製,五個單元,風格各異,亦不像《十年》有貫通的主題。曾國祥的《水泥》,陰森恐怖,湊巧早前,就有一宗水泥藏屍案,看電影時更添寒意。電影一開始的鏡頭,一隻田雞,觀眾已覺可怕,劇情疑中有疑,周柏豪演得出色,活埋一幕更是看得遍體生寒。電話鈴聲貫穿全片,毛骨悚然,非常緊張,是我最喜歡的單元。

廣告人黃智享《喜宴》大異其趣,温情平和,故事接在刺激的《水泥》之後,氣氛有點格格不入,只覺難以適應。《喜宴》以小孩子的視角,拍出對父母離異的無奈。張兆輝的父子情温馨,宣萱表現也在水準之內,但以日本動畫表現孩童世界的想法,有點生硬,不太靈活。

水準不一 次序奇怪

黃進的《Good Take》,題材獨特,講述一個資深綠葉演員的無奈和孤獨。小人物,一樣有小人物的存在價值,而且獨一無二。是的,並不是每個人,最後都變呼風喚雨、事事可以特事特辦的大人物。世上本無奇跡,卻絲毫不減這個世界的魅力。因為人最接近神的時候,並不在於神向世人顯露神跡,而是當我們明知沒有奇跡,卻仍然沉醉於世界的美。林雪的胡鬧,盧海鵬的沉實,配合一場勇救喜劇,十分有趣。可惜,鏡頭下的屍體,脈搏跳動很明顯,是一敗筆。

楊龍澄的《《不一定》劇照》,用黑白片拍攝,色調視覺效果獨特。此片是唯一有暴力鏡頭的短片。電影拍出一個光怪陸離、色慾沉淪的澳門另一面。賭博光輝的背後,總要付出不成比例的社會代價。不是嗎?否則全中國也早已「帶入社區」,「深耕細作」,遍地賭場了。細心一看,電影黑白中見一點紅,是否向經典《舒特拉的名單》(Schindler's List)致敬?



最後黃精甫的《嚇鬼》,借鬼屋奇談,諷刺地產商專橫。片中出沒經典的的日本貞子、中國殭屍、長髮辮子,大玩中日搞鬼crossover。甫開始,陰暗的冷巷,斑駁的舊牆,無人的街道,真是極為可怕。不過一進屋,見鬼就露底。魯芬、盧大衛,總是帶著一身濃厚的港產味道。苗喬偉也有喜感,但電影強調温情過了火,我不太喜歡。

五個單元,雖然水準不一,不過整體仍相當不俗。次序上,我認為是安排考慮不周。《水泥》和《喜宴》是兩個極端,強硬堆砌在一起,令觀眾總覺得難以投入。

即將上映的《Good take》,還有已經上映的《老笠》、《樹大招風》、《選老頂》,戲院都是港產片。而看見新晉導演和演員,出現在大銀幕,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。

電影,從來都是反映一個時代的死結。看看金像獎,又看看近期上映的港產片很多,不論優劣,新晉電影人的作品不少。我們,好像又重新愛上了港產片。

劇照由嘉禾提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
曾志偉為《GOOD TAKE!》「碌」盡人情咭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 [2016-04-12]


■《囍宴》由張兆輝及宣萱主演。

香港文匯報訊 五個單元故事《水泥》、《囍宴》、《Good Take》、《不一定》及《嚇鬼》組成的《GOOD TAKE!》,是香港電影新世代導演的創新作品,將於本周四上映。監製曾志偉為《GOOD TAKE!》「碌」盡人情咭,找來不少知名及資深演員參與演出,是次五個故事各自有着不同風格及不同戲味。

電影由五個單元故事組成,是香港電影新世代導演的創新作品,包括導演曾國祥《水泥》,講述警員9413(周柏豪)前往報案地點查案,最後只留下電話鈴聲卻不見其人,令人毛骨悚然;導演黃智亨的《囍宴》,一個小孩跟着爸爸(張兆輝飾)一起前赴媽媽新婚囍宴的故事,童真與成年人的無奈都盡在心頭;導演黃進的《Good Take》,透過甘草演員泰勒(盧海鵬飾)的生活是向資深電影從業員致敬的故事;導演楊龍澄的《不一定》,以型格對比色彩重構暴力血腥鏡頭;導演黃精甫的《嚇鬼》,Charlene(蔡卓妍飾)挑戰鬼屋一夜遊,遇上中國殭屍、長髮貞子和辮子姑娘,過程又驚又笑!五個故事各自有着不同風格及不同戲味,各自各精彩!


太一娛樂現送出電影《GOOD TAKE!》戲票20張予《文匯報》讀者,有興趣的朋友請剪下文匯報印花,連同貼上$1.7郵票兼註明「娛樂版《GOOD TAKE!》戲票」的回郵信封,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─《文匯報》,數量有限,先到先得,送完即止。

News from Oncc

4月12日(二) 23:18


宣萱同張兆輝兩大好戲之人對戲,相信一定好有火花。


【on.cc東網專訊】 藝人張兆輝出席電影《GOOD TAKE!》首映禮,在其中一個單元有份演出的他,在戲中與宣萱合作,不過二人未有太多對手戲,反而是與戲中的小演員多合拍場口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News 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

Good Take: 新晉香港導演的澳門驚悚故事



《Good Take》是由五個單元故事組成的短片系列,也是香港電影新生代導演的創作。這五個關於澳門的故事,在我觀影感覺中有些壓抑和陰暗。這似乎有別於之前我所觀看過的其他短片,它們中許多有著明媚的色調,或冷不防出一個冷幽默,或有一個溫暖的結尾。《Good Take》的導演顯然不想這麼處理,這讓我看完電影後,有了更多的疑問和好奇。

這次訪問是在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前夕進行的,故事、短片、香港電影、電影市場、出路…成為了我和《Good Take》三位導演曾國祥、楊龍澄、黃進對話中的關鍵詞。採訪中他們三位自己都聊開了,並告訴我面對現在這樣的環境,他們之間都會相互幫忙。那一刻我覺得影片中沒有的溫暖,其實在現實中還有。

想到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《雙城記》的開篇寫道:“那是最美好的時代,那是最糟糕的時代;那是智慧的年頭,那是愚昧的念頭;那是信仰的時期,那是懷疑的時期;那是光明的季節,那是黑暗的季節;那是希望的春天,那是失望的冬天;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,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…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。說它好,是高級的;說它不好,也是最高級的。”想說一聲:香港電影,good take,good luck。

【左起 受訪人:曾國祥(簡稱”曾“) 楊龍澄(簡稱”楊“) 黃進(簡稱”黃“)】
Good Take:澳門故事

南:三位導演多謝你們接受南早中文網的訪問,能不能先說一下你們各自的故事是怎麼構思出來的,為什麼起這個題目?

曾:一開始這個project是我爸爸(曾志偉)想找一班年輕導演拍故事,問我有沒有興趣,我本身也想拍這樣故事。於是就上網找資料,後來找到一個和這個故事類似的,講兩個差人前後腳到一座大廈,其實這座大廈已經廢棄了很多年了。其中一個差人消失了。有關水泥的情節是自己加入去的,原本的故事中沒有。因為故事是講水泥埋屍,所以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水泥。

(曾國祥導演的《水泥》劇照 )

南:所以我看了後從頭到尾都覺得很嚇人。想問一下最後一個場景是怎麼想出來的?(編者按,《水泥》最後一個場景是第二個差人聽到熟悉的電話鈴聲,回頭好像看到失蹤的第一個差人,還有那對消失的母女。)

(曾國祥導演的《水泥》劇照 )

曾:這是一個open ending, 我一點都沒意思來解釋這個場景,以前都有片玩這樣的手法,如區志剛拍的片,都有一些這樣的模棱兩可的open ending,我特意讓大家猜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
南:那是否可以透露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楊:電影是個魔術來的嘛,魔術怎麼說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
南:那就被大家猜。那楊生,請你講講你的那個故事。

(楊龍澄導演的《不一定》劇照)

楊:這原本是我一本我很中意的小說中的一段抽出來的。

南:可以問一下是什麼小說嗎?

楊:《20000 Streets Under the Sky》。那改著改著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。為什麼叫《不一定》其實片開頭就講了,所有事都不一定,裡面的壞人最壞的,都不是很壞,其實最壞的是這個世界,他們只不過在這個世界、這個圈子裡面生存。說到女主角,也就是應采兒這個角色,有誰說女人不可以貪錢,她有這個質素、又很厲害,我覺得沒所謂,為什麼她不可以做呢?

南:她其實有其他選擇啊。

楊:但她選擇做這個。其實在一開始就有個片段,可以看出她是個很貪錢的人。

南:哪個場景?

楊:電車上,她說澳門好靚啊,還有聽到朋友說有人拿三億出來向她求婚但拒絕了,女主角驚訝地說三億都拒絕了。可以看出,她是個一個貪錢的人。

南:我可不可說這個女生很naïve, 因為別人可能只不過隨口說說而已,她竟然真的信了。

楊:不是,是有野心,來到澳門做事情就是有野心。

南:那麼黃生你的故事呢?



(黃進導演的《Good Take》劇照)

黃:本身這是個很原創的short film, 我很中意這個(短片)的形式。拍了長片之後,我發覺一件事,就是對著片子的時間少一點,自己就不會陷入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。你如果對著長片,寫劇本寫了一年,籌備半年,拍幾個月,再剪後期…你的判斷會錯的。就好像你對著一個人太長,你的判斷會錯的。就會很不客觀。短片的好處就是,週期短,你在對這個片子新鮮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,你還保持著passion, 做完短片的時候,你看它覺得你還是愛它的,可能長片做到後面已經人已經懶了。我很想拍短片,這次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我是個非常新、非常沒經驗的導演,非常想做一個符合短片格式的練習。

南:Good Take這個名字是怎麼想出來的?

黃:其實名字沒什麼特別,盧海鵬飾演的主角是一個演員。我想說的是,我們一直看到的都是一些成功的人,不斷歌頌成功的人。但社會上有99%的,和他們一樣努力、一樣有才華,或者為自己的專業花盡一生的心力,但可能沒成功者的運氣,他們付出的努力和修為都是很值得致敬的。我不想跟大家說,你努力一定會成功的,這些是虛幻的錯誤。你都會有99%的可能不成功,但我想對這些人說,我依然還向你們致敬。因為你們的努力、堅毅和執著。

南:那整個故事和澳門的關係?

黃:其實沒有太大關係的。只因澳門是比較吸引人的地方,如果在香港拍,會現實很多,因為始終都是我自己的地方。但澳門是一個我熟悉的文化,一個相似的時空底下,但又不是我出生的地方,就有稍稍的疏離感。
「哩度係澳門,講咩理想?」

南:你們三個故事都是在澳門拍的?

曾、楊、黃:對。

南:對澳門有什麼感覺?

曾:感覺澳門舊的東西保存得好過香港,在澳門最中意的就是走舊區,所以拍的時候會盡量找一些舊的建築來拍。

楊:我經常去澳門,因為家裡人在那邊。對這個地方很不陌生,所以我將片子拍成黑白,因為我不想太熟那個地方。我記得我拍片的四個晚上都有去賭錢,因為睡不著覺。拍的時候一直輸錢,拍完戲後,又把錢贏回來。

南:Derek你在《Good Take》中有句台詞,“哩度係澳門啊,你同我講咩理想?”為什麼你們覺得澳門和理想沒關係?



(黃進導演的《Good Take》劇照)

黃:澳門和香港很相似的,但作為香港人,我覺得澳門比香港更壓抑。因為整個經濟結構都傾向賭業,那就變成你不在賭業,在其他行業發展都很困難。

南:所以我覺得整個故事調子比較“暗”。

曾:我之前都跟你一樣的想法,但自從和一個澳門朋友傾之後,他們覺得你們的想法都是錯的。因為之前葡萄牙人管他們的時候,他們真的衰到不堪的,以前真的是二等公民。現在回歸了中國政府之後,他們覺得自己最起碼有基本的地位,做回自己地方的人,他們不再會被一幫葡萄牙人管死,他們覺得自己現在很幸福。他們覺得你們一直在想我們沒有言論自由,你們沒有經歷過之前他們被葡萄牙人管的時候。

南:那他是什麼階層的人?

曾:中產。

楊:我認識的一些澳門人都這麼想。現在澳門要變成東方的拉斯維加斯,那就走這條路,社會在進步嘛。

黃:我接觸的年輕人比較似我的想法的。因為之前的社會,他們接觸的時候還不懂事,現在對他們來說多些路數(途徑)。

南:我覺得整套戲少了點暖的感覺。

曾:沒有是對的。

黃:我覺得都挺溫暖的。裡面每個人的連接,都很溫暖。

楊:本來我有一個鏡頭,最後被拿走了。如果保留下,會有少少溫暖。也就是李璨琛(男主角的扮演者)最後出來,坐著輪椅,但繼續蒲(夜店)。

(楊龍澄導演的《不一定》劇照)

南:為什麼要拿走這個鏡頭?

楊:因為他們覺得太長了。

南:之前拍的時候,整個系列叫《澳門街》,一共有7個故事,現在變成《good take》上映,為什麼要拿走另外2個?

曾:拿走的2個還在的,現在除了《Good Take1》,將拿走的兩個故事加上兩個新的,變成《Good take2》。《Good take1》上映後,就會有《Good take2》。

「香港電影係我嘅根」

南:現在我們講下在香港拍短片和長片,在香港拍短片是不是很困難?

黃:拍就不困難,找院線上映就比較困難。

曾:所以我們做這個系列,讓一班新導演可以試到短片。

南:4月3日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,好多提名演員等都是寫老面孔。好像香港電影產業已經沒多少創意了。你們三位覺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?

楊:對啊,但沒有辦法。

黃:都有些新導演出來的。

南:但我覺得很多Crew, 演員都會北上內地揾錢。

楊:不可以說是上“內地揾錢”,是內地的資源、資金、故事、人才每一樣都多過香港。這十年,我上內地拍戲,看到內地的資源都超過香港,從現場到後期到製作每一件事都比我們更加專業了,比我們更加認真了。

南:那兩邊的拍戲有什麼不同?

楊:要講國語。

南:還有呢?

楊:從 professional 角度上來說分開來看所有,我負責什麼什麼(很清楚)。我有一次在內地拍戲,電機發生爆炸,我不知道,坐在monitor看到那邊看到怎麼有煙出來。監製在旁邊說電機爆炸,快走,他好有經驗。但我不知道還坐在那邊,抬頭看到周圍都沒人了,整個廠都沒人了。之後有一個民工,突然出來,不知拿出什麼“啪啦啪啦“將火熄滅。之後,我有訪問他,你為什麼冒著生命危險來滅火,因為隨時會爆炸。他說這是我的責任,之後就走了。

南:你講的都是技術性的不同,那麼題材呢?會不會在中國內地拍戲的題材選擇更敏感些?

楊:中國內地不是一夜之間這樣,它一直都這樣。那你要在內地拍戲,就要守內地的規矩。比如在美國,你說謝謝要說,Thank you。 那你在內地的體制下做事搵錢,是不是要守他們的規矩呢?

南:香港回歸中國之後,香港電影人可以用內地的資源做到什麼幫助整個產業?

曾:沒有什麼辦法。因為合拍片現在沒有人看,香港人不想看,內地人也不想看。其實合拍片不一定是香港電影的出路,現在反而拍一些本土題材的電影,香港人才會喜歡看。但內地人也不喜歡看這些。

南:那這是不是一個困境,不拍本土就會失去特色,只拍本土就會失去市場。

曾:我們剛剛也有討論這個問題,我不覺得拍本土電影會失去外面的觀眾。你一定要拍你本土特色,外面的人才會需要你香港電影。你不拍你特色的話,我為什麼還要看你香港電影。我覺得大家的眼光要放遠一點。不一定說你拍本土的,就一定只是香港人能看懂的,其他地方的人就看不懂,這個大家觀念的問題。

黃:為什麼外面的人要看香港的電影,其實武打是一個例子,全世界的武打都拍不過香港的武打。但我們不能單單只有武打,還要找什麼是香港自己特色的。另外一個例子是韓國電影近十年的發展,他們拍得片子是具有韓國特色的,其他地方拍不出來的。你說他們用很新的技術也不是,而是一個創作思維,其實香港電影都應該朝這個方向走的,不是自娛自樂,而是要想我們有什麼特色其他地方做不到的,那外面世界才會需要你。

南:最後一個問題,請你們三位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和香港電影的關係。

曾:香港電影係我食嘅一碗飯。

楊:一份子。

黃:哩個係我嘅根,上面我不知會種咩出來,但根係不变。

相關信息:

Good Take 預告片

http://www.nanzaozhinan.com/tc/ming-ren/23429/good-take-xin-jin-xiang-gang-dao-yan-de-ao-men-jing-song-gu-shi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News from The Standnew

Good Take — 又重新愛上了港產

2016/4/12 — 6:10



《十年》勇奪最佳電影,一顯電影人的風骨。一部電影,照出人生百態,還令人頓時想起:在戲院上映的,原來,還有一種由短片組成的電影。

除了《十年》,也許還有之前的《重口味》,除此以外,香港人卻再也想不起,還有短片集真正上映過。今天,還有香港人會掏腰包,進戲院,只為了看幾部「短片」嗎?大家都要百幾分鐘連續不斷的刺激、驚嚇、浪漫,哪還有人願意去戲院看短片?因此,《十年》由新人執導,小本拍攝,短片出陣,以這種牌面,口碑票房,竟然還能雙雙齊收,場場爆滿,反映的,正是時代極深極深的抑壓。


水泥活埋 喜宴温馨

見《十年》勢如破竹,於是,聰明的發行商,看準了機會,馬上又推出另一部由短片湊合而成的電影。這部電影叫《Good take》,由五個短篇單元組成,片名便是當中其中一個單元。和《十年》一樣,電影由五個新晉導演操刀。《Good Take》中的五部短片,其實都來自3年前,在澳門的亞太影展中,首映過的《澳門街》,可惜電影一直沒有機會公映。

《Good Take》由曾志偉監製,五個單元,風格各異,亦不像《十年》有貫通的主題。曾國祥的《水泥》,陰森恐怖,湊巧早前,就有一宗水泥藏屍案,看電影時更添寒意。電影一開始的鏡頭,一隻田雞,觀眾已覺可怕,劇情疑中有疑,周柏豪演得出色,活埋一幕更是看得遍體生寒。電話鈴聲貫穿全片,毛骨悚然,非常緊張,是我最喜歡的單元。

廣告人黃智享《喜宴》大異其趣,温情平和,故事接在刺激的《水泥》之後,氣氛有點格格不入,只覺難以適應。《喜宴》以小孩子的視角,拍出對父母離異的無奈。張兆輝的父子情温馨,宣萱表現也在水準之內,但以日本動畫表現孩童世界的想法,有點生硬,不太靈活。

水準不一 次序奇怪

黃進的《Good Take》,題材獨特,講述一個資深綠葉演員的無奈和孤獨。小人物,一樣有小人物的存在價值,而且獨一無二。是的,並不是每個人,最後都變呼風喚雨、事事可以特事特辦的大人物。世上本無奇跡,卻絲毫不減這個世界的魅力。因為人最接近神的時候,並不在於神向世人顯露神跡,而是當我們明知沒有奇跡,卻仍然沉醉於世界的美。林雪的胡鬧,盧海鵬的沉實,配合一場勇救喜劇,十分有趣。可惜,鏡頭下的屍體,脈搏跳動很明顯,是一敗筆。

楊龍澄的《《不一定》劇照》,用黑白片拍攝,色調視覺效果獨特。此片是唯一有暴力鏡頭的短片。電影拍出一個光怪陸離、色慾沉淪的澳門另一面。賭博光輝的背後,總要付出不成比例的社會代價。不是嗎?否則全中國也早已「帶入社區」,「深耕細作」,遍地賭場了。細心一看,電影黑白中見一點紅,是否向經典《舒特拉的名單》(Schindler's List)致敬?



最後黃精甫的《嚇鬼》,借鬼屋奇談,諷刺地產商專橫。片中出沒經典的的日本貞子、中國殭屍、長髮辮子,大玩中日搞鬼crossover。甫開始,陰暗的冷巷,斑駁的舊牆,無人的街道,真是極為可怕。不過一進屋,見鬼就露底。魯芬、盧大衛,總是帶著一身濃厚的港產味道。苗喬偉也有喜感,但電影強調温情過了火,我不太喜歡。

五個單元,雖然水準不一,不過整體仍相當不俗。次序上,我認為是安排考慮不周。《水泥》和《喜宴》是兩個極端,強硬堆砌在一起,令觀眾總覺得難以投入。

即將上映的《Good take》,還有已經上映的《老笠》、《樹大招風》、《選老頂》,戲院都是港產片。而看見新晉導演和演員,出現在大銀幕,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。

電影,從來都是反映一個時代的死結。看看金像獎,又看看近期上映的港產片很多,不論優劣,新晉電影人的作品不少。我們,好像又重新愛上了港產片。

劇照由嘉禾提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
曾志偉為《GOOD TAKE!》「碌」盡人情咭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 [2016-04-12]


■《囍宴》由張兆輝及宣萱主演。

香港文匯報訊 五個單元故事《水泥》、《囍宴》、《Good Take》、《不一定》及《嚇鬼》組成的《GOOD TAKE!》,是香港電影新世代導演的創新作品,將於本周四上映。監製曾志偉為《GOOD TAKE!》「碌」盡人情咭,找來不少知名及資深演員參與演出,是次五個故事各自有着不同風格及不同戲味。

電影由五個單元故事組成,是香港電影新世代導演的創新作品,包括導演曾國祥《水泥》,講述警員9413(周柏豪)前往報案地點查案,最後只留下電話鈴聲卻不見其人,令人毛骨悚然;導演黃智亨的《囍宴》,一個小孩跟着爸爸(張兆輝飾)一起前赴媽媽新婚囍宴的故事,童真與成年人的無奈都盡在心頭;導演黃進的《Good Take》,透過甘草演員泰勒(盧海鵬飾)的生活是向資深電影從業員致敬的故事;導演楊龍澄的《不一定》,以型格對比色彩重構暴力血腥鏡頭;導演黃精甫的《嚇鬼》,Charlene(蔡卓妍飾)挑戰鬼屋一夜遊,遇上中國殭屍、長髮貞子和辮子姑娘,過程又驚又笑!五個故事各自有着不同風格及不同戲味,各自各精彩!


太一娛樂現送出電影《GOOD TAKE!》戲票20張予《文匯報》讀者,有興趣的朋友請剪下文匯報印花,連同貼上$1.7郵票兼註明「娛樂版《GOOD TAKE!》戲票」的回郵信封,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─《文匯報》,數量有限,先到先得,送完即止。


Sina (Mircoblog) : CLICK HERE
News collection website: http://www.suenhuen.com/
For Jessica WEBSITES, goto: The Strongest Links
OFFENSIVE/INAPPROPRIATE STATEMENTS, MESSAGES CONCERNING BT or
DOWNLOADING A WHOLE SERIES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.
Please post your message either in English or Chinese only.